新闻动态

30000家工厂的数字化经验,深耕制造为各行业注入新活力

Made in China(中国制造)是在全球市场上一张闪亮的名片。2023 年,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 30%,连续 14 年位居全球首位。几十年来,中国制造业凭借劳动力等优势成为世界工厂。然而,随着传统优势逐渐消失,我们的新优势在哪里?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,从粗放发展到精细管理,中国制造业正在积极寻求变革,依靠技术创新、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产品质量来打造新质生产力。

作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,深耕制造业八年,助力超过 30,000家 制造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,既有华光集团、蜜雪冰城等知名企业,也有百人以下的小微工厂,不同规模的企业有各自的挑战和独特的解题思路。

01、摆脱“花式内卷”,借力数字化开拓新赛道

在无锡华光汽车部件集团,一场关于工厂数字化升级的会议正在进行。作为汽配行业的领先企业,华光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生产经验,但随着汽车行业“花式内卷”的加剧,各大品牌对零部件厂商的要求愈发严格,传统生产管理方式已显得捉襟见肘。

20240717094342.jpg

过去,华光依赖纸单、微信和口头传达进行信息沟通,效率较低。这种状况导致计划压力增加,库存居高不下,生产成本难以精细控制。

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,订单不断增加,交期压力加大,而老旧的 ERP 系统又无法准确记录超收或少收的情况,迫使采购和仓储部门只能依赖线下沟通处理流程,录入系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满足财务合规要求。

为了解决这一困局,华光联动「智造」,规范操作流程,实现采购和仓储的无缝数据协同。原材料采购变得有据可依,系统灵活控制采购量,从源头精细管理成本,确保每个数据都能精准到位。

在生产环节,系统通过工序级计划将任务分配到各个产线和机台。电子化大屏让项目执行情况一目了然,移动端也能实时查看生产进度和订单交付报表,实现信息的同步共享,数据在生成时即被利用,有效赋能业务。

在采购环节,华光建立了月度采购和发货计划的完成率指标,确保采购、销售与发货信息实时同步。通过采购工作台,企业可以监控订单交付进度,评估供应商的按时完成率和交货率,系统自动分析供应商考核指标,帮助识别供应商等级,降低采购风险。

20240717094246.jpg

通过这些数字化举措,不仅使华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,还助力开拓了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的新赛道。

02、避开动辄几百万的系统,低成本快速启动

与华光集团不同,在500公里之外的温州,2021年毕业的郑吉特正在面临截然不同的挑战。中小制造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资源的限制,数字化转型往往陷入“开头难”的困境,难以迈出第一步。

“相较于大型企业,中小企业需要的是数据捕获能力强、各生产环节能快速响应的轻型系统,甚至一个小程序即可,并优先对生产效率提升最直接的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,如库存管理、订单跟踪等。”2021年毕业的郑吉特介绍。

在郑吉特的印象中,父亲的工厂设备轰鸣,制造一些又油又臭的螺丝,“没有哪个年轻人会想干这种又土又累的事”,他说。

刚接班时,郑吉特给自己定下了很高的目标,向父亲讲述了自己的长远规划,但那时他甚至连一颗螺丝都没摸过。

身边很多温州朋友也有同样的经历,大家都想证明自己,但很快,郑吉特意识到自我证明的过程存在很多问题。沉下心后,他开始真正了解生产车间的全部流程。回到工厂后,郑吉特接手了统计生产进度的任务。由于生产信息不同步,销售端经常需要实时获取生产数据,导致沟通成本特别高。

为了缓解这一问题,他每天早上花两个小时,用线上文档统计订单的生产进度,并将信息共享给同事。时间一长,机械的固定任务变得枯燥,“既然共享文档可以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,那数据的采集是不是也可以用软件解决?”

「小工单」正好满足郑吉特的需求,他利用生产进度功能,实时追踪每个订单的生产进度,及时响应客户的催单需求,计算每个订单的成本和毛利,优化客户选择,提升工厂与委外合作工厂之间的协作效率,告别了低效的微信和电话沟通,实现了结构化的实时数据协同。

经过几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后,数字化系统已经深入工厂的各个角落。“我现在很重视提升大家对数据的敏感度,不管是生产流程还是库存环节,用数据赋能后都变得规范了很多。”郑吉特分享。过去一年,郑吉特帮助父亲的工厂实现营业额增长 10%,达到 2600 万。

03、救火更少一点,效率更高一点

在广东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设备部门,小张穿梭在各个车间,校验设备参数、处理设备异常。以汽车车灯注塑生产为例,关键生产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还停留在手工操作,依赖 Excel 进行记录。低效的信息流转方式,导致设备状态的反馈至少要等到次日中午。一旦设备出现故障,整个生产线就得被迫暂停,这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快速反应的要求。

传统的手工记录和纸质报表不仅增加了工作量,更关键的是,它们无法提供实时的数据反馈,使得小张难以及时掌握设备的最新运行状态。小张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,应对设备维护和异常处理的双重挑战。

面对这样的困境,数字化转型显得尤为迫切。今年,小张所在的工厂启动了数字工厂项目,将「智造」作为数据中枢,打通各类设备和系统之间的数据流,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和时间的实时监测和记录。

无纸化车间不仅节省了人工统计的时间,还避免了数据录入错误。通过设备监控看板,小张能随时查看30多台设备的运行状态、维修任务进度和故障信息,并迅速查找每台设备的维修日志。

20240717094646.jpg

此外,他还利用自己的编程知识,在 OpenAPI 平台上开发了异常安灯语音播报功能,设备异常时,他能立即收到震动和语音提醒,响应速度提高了 90%。

小张的设备与模具保养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。借助「智造」的设备台账管理,他可以预设点检、保养和维修计划,将任务推送至设备管理员,并记录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。系统还从设备中读取模具使用情况,自动触发保养预警,有效预防停机。

通过可视化、可听化的保养指令,整个汽配厂的生产资源得以更高效利用,设备和模具的故障率降低了 30%。

04、聚焦关键环节,反向定制成涅槃阵眼

在传统 B2C 模式下,工厂普遍遵循“先生产,再销售”的逻辑,不可避免地导致库存积压。缺乏精准市场预测,厂家只能依赖历史数据进行粗略判断,结果即使打折促销,库存依然积压如山。

新兴的国潮品牌、抖音主播和小红书博主等新消费模式要求低成本小批量定制生产,快速测试市场反应,满足个性化需求,推动了 C2M 模式的兴起——“以销定产”,利用大数据精准预测快速响应市场变化,有效规避库存风险,为制造业注入新活力。

M食品公司的厂长老林,在押中一款618大促的爆款之后,切身感受到消费端的快速变化为食品饮料行业带来了新机遇。同时也感受到订单多、小、急的压力。订单激增,人工分配不准确、计划调整不及时让物料需求计划变得异常困难,传统的邮件、Excel和微信沟通让生产计划执行缓慢。

老林选择用「智造」进行生产计划的数字化改造,将生产任务单线上化,车间通过 APP 领取任务,加快了计划与生产的信息传递,提升了协同效率。同时,通过实时反馈的生产进度,老林能够精准掌握人、班组、设备的状况,确保计划调整更加及时准确。

20240717094604.png

在物料采购方面,根据月订单自动拆分为周计划,结合库存情况和到货期精准计算周采购需求,省时又提高了准确性。在质量管控方面,建立了从原辅料入厂到成品的电子信息档案,实现质检过程的强管控,确保每个环节都可追溯。对每个工序的细节操作进行流程管控,系统在设备参数与标准不一致时会自动预警,确保生产过程的合规性。M公司升级后的产线,新品推出速度极快,产品月月上新。

05、守住底线,一码溯源产品质量

袁记云饺,这家近年来发展迅猛、屡创行业奇迹的企业,一年卖出 30 亿+饺子,迅速成为全国吃货的心头好。如今,袁记在全国已经开设了 4800+ 门店,遍布 161 个大中城市,线上线下形成了全渠道发展格局。爆火背后,袁记的供应链面临着食品安全、新品上市、鲜食需求弹性供给等一系列挑战。

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,袁记食品在供应链建设上下足了功夫。全国扩建了五大生产基地,确保门店原料的新鲜度,不断推陈出新,在口味和品类上满足吃货们多样的需求。

此外,袁记与合作,建立了严格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,每一批饺子皮、馅料都可以通过二维码实现从原料批次到生产全过程的追溯,最大程度上保证食品安全。

内部的协作流程和作业规范实现了标准化,上下游工序、部门、上下级之间可以基于实时数据相互监督。依托数据进行内部管理,在无纸化作业的基础上,通过每天、每周、每月的数据分析,袁记能够快速找到问题和卡点,及时解决问题并提高协作效率。

在生产环节,袁记在生产运营平台中设置了 183 个质量管控关键点,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的检验标准。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同时,品控部门在生产运营平台的帮助下,可以在一分钟内提供品控报告,提高物料平衡统计效率 80%,最大程度兼顾质量管理和生产效率。

20240717094516.jpg

在门店使用环节,每一包物料都可以实现 54 个环节的正反向追溯。如果门店发现异常,只需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,工厂品控就可以确认成品和原料的订单、批次、供应商、加工过程、检验报告、运输记录等信息,针对性地采取原料/成品暂控、在制品/成品排查等手段,防止风险扩散,最大化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健康。通过一系列数字化举措,袁记云饺在食品安全上树立了行业标杆。

五家制造企业都以生产线的数字化作为突破口,坚定地推动产线升级。它们有的承接小批量、多批次的订单,实现高效履约;有的开辟新赛道,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、定制化产品的需求;有的坚守食品安全底线,用高品质赢得顾客信任。率先进行生产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企业,正在逐步展现出竞争优势。

【相关推荐】